主要完成單位:淮河水利委員會治淮工程建設管理局
東南大學
江蘇鴻基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主要完成人員:劉 虎、丁建文、李 輝、杜旭青、王南江
吉 鋒、別學清、馮 英、肖 艷、洪振舜
周志彥、李興兵、強成倉、翁佳興、姚 達
獲 獎 等 級 :2020年淮河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
內 容 簡 介 :
為滿足河道疏浚開挖土方集中堆存的要求,需大量征用土地設置堆場,因此增加了工程投資和征地難度。堆場疏浚泥自然固結緩慢,長期呈現沼澤地狀,固結完成一般需3-5年,部分堆場可達10年以上,導致土地恢復利用周期長、工程運行風險高、易造成社會矛盾等問題。
本項目針對如何減少疏浚泥堆場占地面積、快速實現還耕利用開展研究。通過室內外模型試驗、理論分析、數值模擬、現場試驗,關鍵材料研發、工程性試驗及工程實踐的系統研究,提出疏浚泥快速泥水分離技術,形成了包括技術、設計方法、材料、設備以及施工工藝的成套技術體系,為我國水利工程疏浚泥排泥場的綜合處置提供了解決方案。
成果的先進性及創新點:
(1)提出能夠考慮土性、初始含水率和沉降時間影響的疏浚泥自然泥水分離模型,明確了不同土性、初始含水率疏浚泥的自然泥水分離規律。
(2)提出快速泥水分離技術防淤堵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控制方法,解決了疏浚泥進行快速泥水分離處理時排水通道的淤堵問題。
(3)建立自然泥水分離和快速泥水分離下的堆場存儲能力計算模型,明確了快速泥水分離技術節約堆場用地面積的計算方法,在排泥場吹填期間大幅度降低疏浚泥的含水率、排除排泥場表面水,減少排泥場用地面積30%左右,減少了堆場征地面積和工程投資。
(4)在排泥場吹填結束后,泥水分離系統可以持續發揮排水效果,可在1年左右的時間內使得場地地基承載力達到40 kPa以上,利用排水系統內外重力水頭差實現持久排水,消除排泥場圍堰發生滲流破壞等安全隱患,運行維護難度小,且垂直排水系統可回收利用,有利于排泥場后期生態還耕利用。
經濟和社會效益:
成果已應用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、泰州引江河第二期工程、淮河干流行洪調整工程等國內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中,大幅度減少了疏浚淤泥排泥場的占地面積及占地時間,節省了投資,緩解了征地矛盾,社會、環境、經濟效益顯著。
直屬單位網站
流域廳局
水利站點
政府網站
淮河水利委員會版權所有 主辦: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 承辦:淮委治淮宣傳中心 淮委水文局(信息中心)
淮委總機:0552-3092114 地址:安徽省蚌埠市東海大道3055號 郵編:233001
網站投稿:hhsl@hrc.gov.cn; 13675695430@163.com(值班)
皖ICP備2022008774號-1 皖公網安備:34030002000326 網站標識碼: bm20030002